http://theory.people.com.cn/BIG5/n/2013/0513/c40531-21461317.html

七品官之家還「母寡兒孤,貧無所依」……所以要改嫁?
這裡更清楚介紹范仲俺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0FriTgUVMg&ab_channel=%E5%98%89%E7%A5%90%E7%94%9F%E5%AE%A3


掌書記,全名節度掌書記唐朝官職景龍元年(707年)設置,七品官,類似漢代南北朝時期的記室參軍,為掌管一地軍政、民政機關之機要秘書

北宋名臣范仲淹一生奔波仕途,屢遭同僚抵牾,甚至他的朋友、同窗、老師對他言事無忌也頗多爭議。他入官的推薦人晏殊就曾責備他“好奇邀名”﹔當朝另一位宰相呂夷簡也說他“務名無實”。但是,他死后的千百年來,士大夫和老百姓卻給了他昭若日月的評價——朱熹評論他“天地間氣,第一流人物”﹔劉漫塘說“本朝人物,南渡前,范文正公合居第一”﹔清代袁枚稱其“黃閣風裁第一清”。范仲淹生前有褒揚有指責,有賢名有譏諷,所謂毀譽參半,但在死后卻好評如潮,甚至成為了士大夫的精神領袖,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跡。

劃粥斷齏與少年志氣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蘇州吳縣人,誕生於河北成德軍(今河北省正定縣)節度掌書記官舍。其父范墉,曾任成德軍、武信軍(今四川遂寧市)、武寧軍(今江蘇徐州市)掌書記。范仲淹兩歲喪父,家道中落,當時母親謝氏還十分年輕,母寡兒孤,貧無所依,便帶著兒子改嫁淄州長山(今山東鄒平縣)朱文翰,范仲淹改姓名為朱說,並在朱家長大成人。朱文翰做過地方小官吏,對繼子並未冷眼看待,“既加養育,復勤訓導”,寄予厚望,期成大器。范仲淹在洞庭湖畔的澧州安鄉(今湖南安鄉縣)度過了他的少年時光,接受了啟蒙教育。

范仲淹一生讀書不輟,特別是多次遷居的青少年時代,每遷一地,都留下了讀書的遺跡,也留下了許多讓人感動的苦讀故事。在安鄉時,范仲淹曾讀書於當地太平興國觀,寒暑不倦。清朝翰林張明先詩言:“荒台夜夜芭蕉雨,野沼年年翰墨香”,以“書台夜雨”這清寂而優美的詩意,概括了范仲淹這段少年攻讀生活。

隨著學識的增加,范仲淹開始由要我讀書變成了我要讀書,雖然常常忍飢挨餓,但他不以為意。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前后,范仲淹隨繼父生母回到繼父的故鄉淄州長山,讀書於長白山醴泉寺,每天的飲食僅僅一碗稀粥,先冷卻,然后分成四塊,早晚各兩塊,再配以鹽拌韭菜末,“劃粥斷齏”成了他勵志苦讀的深刻寫照。

如果說長白山醴泉寺讀書是他自覺讀書的表現,那麼多年以后他到南京應天書院求學,則是為自立而讀書了。幼年喪父乃人生大痛,當范仲淹知道自己是范姓之子時,不異於當頭棒喝。事情是這樣的,因為朱氏兄弟奢華浪費而不知節儉,范仲淹曾多次勸阻,有一天朱氏兄弟被勸說得不勝其煩,便脫口而出說,我們用朱家的錢,與你何干?他聽此言十分疑惑,自己不就是朱家子孫嗎?疑駭之下他四處打聽自己的身世之謎,最后才知道自己是姑蘇范氏之子。范仲淹是個烈性漢子,他毅然決定自立門戶,並立即離開朱家,負琴攜劍,求學南京,唯一的目的就是發奮讀書、學成迎母。這時,他二十三歲。

古代京城所在的縣叫「赤縣」,在「赤縣」做知縣
兩赤縣令
官居縣令,高的可以達到正五品,低的則可能「屈居」從七品下
1.孔子三歲喪父,孟子、韓愈兩歲喪父,歐陽修四歲喪父,而范仲淹也是三歲喪父
2.范仲淹和歐陽修是這些人(王安石,蘇軾,司馬光)的前輩,他倆也是政治知己

https://ppfocus.com/hk/0/cu3c9237b.html

在少數稱得上文學作品的文章中,最有名的當屬《岳陽樓記》,這是他晚年寫的,已經爐火純青。其餘的作品,其水平比唐宋八大家稍遜一籌。

 

范仲淹的文章,立足點在政而不在文,在價值取向上與揚雄、王勃、韓柳以及宋初復古文論一樣,具有歷史意義和復古精神,對宋初文風的革新具有積極作用。

 

所以說,范仲淹某種意義上是宋六家的前輩。所以,范仲淹的散文更多的是以政治爲主,比如《岳陽樓記》,本來是給人家翻新樓寫個祝詞什麼的,結果寫着寫着就成了一篇千古名文:主題成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也就是說,范公一生的威名在於他的政治和軍事建樹,而不是文學成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gniksong 的頭像
    gniksong

    有機小松的部落格

    gnikso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