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聯合新聞網/文、圖節錄自商周出版《假環保》】


這篇內容值得商榷

在當前一片「食物再利用」的風潮下,大家越來越習慣把廚餘回收成堆肥。有些學校也藉機進行「環境教育」,把剩菜剩飯聚集起來做成堆肥。其實這是很危險的事,這是以「環境教育」之名,行無視環境之實。
食物會腐壞,認為廚餘可以做成堆肥、滋養農田、提供農作物營養,然後再長成另一種食品的觀念其實是錯的。為什麼呢?
種子發芽成植物後會吸收空氣裡的二氧化碳,並藉由根部吸收上來的水跟陽光進行光合作用,製造出澱粉跟纖維。這個過程裡所需要的原料是二氧化碳、水跟陽光。而我們將剩餘的食物堆肥、灌溉到農田之後,蔬菜跟稻米能從堆肥中得到什麼呢?
植物從空氣裡吸收二氧化碳、從降至土裡的雨水獲得水分,所需要的「主要養份」是來自於陽光,而不是堆肥。
在沒有特地改良土壤的情況之下,植物從堆肥中所獲得的並不是讓身體成長的成分,而是堆肥裡頭的「少數元素」,也就是植物合成DNA時所需要的氮、磷跟代謝時所需要的鉀。這意思是說,有利用價值的並非堆肥「本身」,而是堆肥裡頭的「極少數重要成分」。
因此「回收食品能將原本要焚化處理的食物再利用,減低二氧化碳排出量」的觀念是錯的。食物在被分解成可吸收的肥料之前,會先釋放出二氧化碳,而廚餘中只有極少數的「重要成分」能提供植物營養。
既 然是「重要的成分」,那麼堆肥就不是沒有價值。我們可以說「一百公克的廚餘中大概有九十九公克會被分解掉,只留下一公克可用」;但也可以說「雖然熱量被分 解掉了,可是剩下來的磷跟鉀還能用」。的確,食物裡的蛋白質、脂肪跟澱粉等會被分解掉,但形成的某部分有機化合物及磷鉀等元素,卻能夠提供植物新陳代謝使 用。
不過如果考慮到食品整體的「回收率」的話,那可利用的比率實在是太少了。一百公克廚餘中只有一公克可用,就算是把廚餘全部回收,再利用率也還不到百分之一。
http://sf.nctu.edu.tw/sf2/viewtopic.php?f=4&t=2140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gniksong 的頭像
    gniksong

    有機小松的部落格

    gnikso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