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刑賞忠厚之至論  蘇軾

堯、舜、禹、湯、文、武、成、康之際,何其愛民之深,憂民之切,而待天下以君子長者之道也。有一善,從而賞之,又從而詠歌嗟歎之,所以樂其始而勉其終;有一不善,從而罰之,又從而哀矜懲創之,所以棄其舊而開其新。故其吁俞之聲,歡忻慘戚,見於虞、夏、商、周之書。

成、康既沒,穆王立而周道始衰,然猶命其臣呂侯,而告之以祥刑。其言憂而不傷,威而不怒,慈愛而能斷,惻然有哀憐無辜之心,故孔子猶有取焉。傳曰:「賞疑從與,所以廣恩也;罰疑從去,所以謹刑也。」

當堯之時,皋陶為士,將殺人。皋陶曰殺之三;堯曰宥之三。故天下畏皋陶執法之堅,而樂堯用刑之寬。四岳曰:「鯀可用。」堯曰:「不可。鯀方命圮族。」既而曰:「試之。」何堯之不聽皋陶之殺人,而從四岳之用鯀也?然則聖人之意,蓋亦可見矣。

書曰:「罪疑惟輕,功疑惟重。與其殺不辜,寧失不經。」嗚呼!盡之矣。可以賞,可以無賞,賞之過乎仁;可以罰,可以無罰,罰之過乎義。過乎仁,不失為君子;過乎義,則流而入於忍人。故仁可過也,義不可過也。古者賞不以爵祿,刑不以刀鋸。賞以爵祿,是賞之道,行於爵祿之所加,而不行於爵祿之所不加也。刑以刀鋸,是刑之威,施於刀鋸之所及,而不施於刀鋸之所不及也。先王知天下之善不勝賞,而爵祿不足以勸也;知天下之惡不勝刑,而刀鋸不足以裁也。是故疑則舉而歸之於仁,以君子長者之道待天下,使天下相率而歸於君子長者之道。故曰忠厚之至也。

詩曰:「君子如祉,亂庶遄已。君子如怒,亂庶遄沮。」夫君子之已亂,豈有異術哉?制其喜怒,而不失乎仁而已矣。春秋之義,立法貴嚴,而責人貴寬,因其褒貶之義以制賞罰,亦忠厚之至也。

https://www.kmdn.gov.tw/1117/1271/1275/316766
宋朝的蘇軾在進士應試的策論,寫了篇有名的《刑賞忠厚之至論》,主考官歐陽修非常欣賞,其中有段特別的文字:

當堯之時,皋陶為士,將殺人。皋陶曰:「殺之。」三;堯曰:「宥之。」三。故天下畏皋陶執法之堅,而樂堯用刑之寬。
於此,皋陶曰:「殺之。」三,意思是皋陶這個酷吏說:「殺了他。」而且,因為很重要,所以連說三次。堯曰:「宥之。」三,則是仁君堯聽見皋陶的話,說:「原諒他。」並且也是連說了三次,當然也表示很重要。可見今日很多網路語言的說法,在古代早就已經司空見慣,並非什麼新鮮事。
只是,這段堯與皋陶對律法各自詮釋的故事並不見於史書,歐陽修遍查典籍,卻完全找不到這樣的典故,於是問蘇軾語出何典?想不到東坡先生的答案竟然是:想當然耳。意思就是這是他憑空想像的,完全只是蘇大學士自行腦補而成想當然的創作。
凡事講究考據典章的歐陽修,遇上浪漫不羈的蘇東坡,原來就是各領風騷,如果只是寫寫文章各自表述,那就各開各的花,各自芬芳。然而,若是換成攸關眾人利害關係的事,諸如公共政策之類,其標準的斟酌取捨,就涉及制度的設計;雖然,無論準繩如何,是精實或是浪漫,一定利弊互見,但判斷的那條線應該要一以貫之,否則內在不一致的下場,標準總是搖擺不定,只會一再凸顯腦補的無知。說穿了,想當然耳就是一種先入為主的思考盲點,而這樣的想法經常害人不淺。

https://www.mdnkids.com/search_content.asp?Serial_NO=%2080348
《後漢書‧孔融傳》記載,當曹操攻打鄴城袁氏時,袁氏家族的婦女多被侵侮搶奪,曹操的兒子曹丕就擅自霸占了袁熙的妻子甄氏。孔融於是寫信給曹操,說當年周武王討伐商紂,就把妲己賞給周公。用以譏諷曹操縱容兒子強占人妻。曹操竟然看不出孔融的意思,還問孔融有什麼根據。孔融回答說,以當前發生的事來推斷,「想當然耳!」


 八百五十年之後,北宋蘇軾參加進士科考試,當年的論文題目是〈刑賞忠厚之至論〉,大意是無論處罰或獎賞,都應該心存仁厚。考官梅聖俞看到蘇軾的文章,大為讚賞,向主考官歐陽修推荐,這才讓蘇軾出人頭地。事後梅聖俞問蘇軾文章中「陶曰殺之三,堯曰宥之三」的話,究竟出於什麼典籍;蘇軾的回答竟然是「想當然耳!」讓梅聖俞大為驚訝!

 孔融是存心諷刺,假設推論;蘇軾則天生健筆,不免自我生造。兩件事都成為歷史佳話。「想當然耳」換成當前流行的說法,或許可以是「用膝蓋想都知道」吧!有人慣於用這句話批評別人,好像只有自己有智慧,別人都不用腦筋;那才是一味起鬨、「想當然耳」!豈不知人間事盤根錯節,非當事者難以釐清,所謂「解鈴還須繫鈴人」,正是此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gniksong 的頭像
    gniksong

    有機小松的部落格

    gnikso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