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global.udn.com/global_vision/story/8662/8151597?direct?from=udn_ch2_menu_v2_main_index
拿下金牌!台灣拳擊好手林郁婷,在巴黎奧運的拳擊女子57公斤級金牌戰,擊敗波蘭選手塞琳梅塔(Julia Szeremeta),奪得金牌。
本屆2024巴黎奧運的女子拳擊賽事,因為「性別風波」引發場內外和國際新聞的爭議,包括林郁婷、以及女子66公斤比賽的阿爾及利亞拳擊手哈利夫 (Imane Khelif),被國際拳擊總會(IBA)指控「性別檢測異常」,但這些說法並始終沒有提出有效證據、國際奧委會IOC也力挺林郁婷與哈利夫的參賽資格完全沒問題。
然而這樣的性別質疑,卻在比賽開始以來掀起輿論軒然大波,還抱括了對戰選手在賽前、或是敗戰後,也利用社群媒體、或是比出「X」手勢來質疑林郁婷的性別。在金牌戰前,林郁婷對戰的波蘭選手塞琳梅塔,還以個人IG現動發出一篇嘲笑林郁婷的圖文,旋即引起極大爭議,隨後立即刪除。
https://www.cw.com.tw/article/5131454
芬蘭遺傳學家亞伯特.德拉夏培爾(Albert de la Chapelle)看到報導馬丁內茲-帕提尼奧爭取權益的新聞之後,公開發表意見。德拉夏培爾十分清楚,染色體不一定能判定一個人是男性或女性。他最先研究了帶有XX染色體的男性。當父母的X和Y染色體在交換資訊時沒有排列整齊,來自Y染色體尖端的基因斷開,最後跑到X染色體上,這時就有可能發生「德拉夏培爾症候群」(De la Chapelle syndrome)。
馬丁內茲-帕提尼奧花很多錢找醫生檢查,他們告訴她,她有睪丸,藏在陰唇內的隱密處,而且她沒有子宮,也沒有卵巢。不過這些醫生還發現,馬丁內茲-帕提尼奧的睪丸雖然會產生跟男性同樣高的睪固酮濃度,但她有雄性素不敏感症候群(androgen insensitivity syndrome,簡稱AIS),也就是說,她的身體對睪固酮的需求充耳不聞,因此她完全發育成女性。大多數女性可以善用體內分泌的少量睪固酮在運動方面帶來的好處,但馬丁內茲-帕提尼奧根本無法利用。
性別檢測結果公開後差不多三年,奧會醫學委員會在1988年首爾奧運開會,裁定應該恢復馬丁內茲-帕提尼奧的資格。只不過,她的運動生涯那時已經受到阻撓,以十分之一秒的差距失去1992年奧運的參賽資格。
受到馬丁內茲-帕提尼奧事件的鞭策,國際田徑總會在1990年從各國召集了一群科學家,想要決定如何一勞永逸地辨別女性選手當中的男性,以求競賽公平。專家們的回應是:別問我們!這群科學家反而建議徹底廢除性別鑑定檢測。到1999年,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簡稱國際奧會)終於決定,只在遇有質疑聲浪時才對女性運動員進行檢測,儘管如此,他們還是沒有明確標準可用來判定何謂合格女性。
問題在於,人類生物學就是不會像體育主管機關希望的那樣,客氣地把人分成男性和女性,而且過去二十年的技術進展完全沒有帶來絲毫改變,未來也不會有任何改變。耶魯大學榮譽教授米隆.吉內爾(Myron Genel)說:「我看不出我們要怎麼提出不同於二十年前所做的結果。」吉內爾也是建議國際田徑總會廢除性別檢測的一員。
醫生群最後判定,馬丁內茲-帕提尼奧受到不公平的對待。他們確定,就競技目的來說她是女性──是個既有陰道也有隱睪,有乳房、但沒有卵巢或子宮,而且體內雖有跟男性等量的睪固酮卻遲緩流著的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