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buddhism.lib.ntu.edu.tw/FULLTEXT/sutra/10thousand/X65n1281.pdf 第二十九頁
3.清朝雍正皇帝所寫的《揀魔辨異錄》,其言:「論語中,便不得有此種議論。」
4.我贊同說,司馬遷在史記所寫的「不對」;有意誤導讀者對孔子及子路的評價。
5.孔子對南子會做出什麼見不得人的嗎?我認為「沒有」
文/唐心印
《論語》雍也篇載:「子見南子,子路不說。夫子矢之曰:『予所不者,天厭之!天厭之!』」
《史記.孔子世家》對孔子見南子一事,添加了一些描述:「靈公夫人有南子者,使人謂孔子曰:『四方之君子不辱欲與寡君為兄弟者,必見寡小君,寡小君願見。』孔子辭謝,不得已而見之。夫人在絺帷中,孔子入門,北面稽首,夫人自帷中再拜,環珮玉聲璆然。孔子曰:『吾鄉為弗見,見之禮答焉。』子路不說,孔子矢之曰:『予所不者,天厭之!天厭之!』」
曾讀過清世宗雍正皇帝御製《揀魔辨異錄》中一段精闢明智的論述:「《史記.孔子世家》載顏子曰:『夫子之道大故天下莫能容,其語即不可信,不似顏子之言,其問答亦不似孔顏心行,論語中便不得有此種議論。道者人之所共由,千萬世之所同具,豈得在一人為獨大,而天下莫容哉?」
筆者深信,《史記》對孔子見南子的記載:「其問答亦不似孔子心行,論語中便不得有此種議論。」這段寫出「夫人自帷中再拜,環珮玉聲璆然」枝尾末節之事,卻沒寫出他們見面談話的內容,而且孔子不得已見了南子,見了之後,又向為此不悅的子路誓言自己所行合乎於禮;這樣說來,孔子豈不是不如耿直的子路了?
《論語》記錄孔子對弟子的教化而遍傳後世,「子見南子」這段是記錄孔子在世時的一段聖蹟,在這樣的因緣中,夫子教導了子路,而非為自己的為人辨解。
南子是衛靈公的夫人,行為淫亂,眾人皆知。孔子拒絕了彌子瑕,卻見南子,子路因此認為孔子言行前後矛盾,心生不悅。明朝蕅益大師在〈論語點睛〉中引用李卓吾的話:「子路不悅,全從夫子拒彌子來。意謂,既曰有命矣,緣何又見南子?」
彌子瑕是衛國大夫,心行鄙劣,卻受衛靈公寵信。他原想召孔子作他的家臣,為他個人的權勢謀略,孔子拒絕他,說:「有命。」也就是自己有使命,與彌子瑕所求不合。
江謙在《論語點睛補註》公道地說:「此可與互鄉難與言章合看。佛言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故佛菩薩不捨罪惡眾生,孔子不拒南子與互鄉童子也。」
互鄉的人很固執,自以為是、風俗不善,無法溝通。互鄉的童子求見孔子,孔子見了他。孔子的弟子生起疑惑。孔子回答:「見他是給他上進的機會,要他不退墮。唯!你們太過分吧?人潔淨自己求上進,我們應該稱許,給他們自新的機會,而不是一直在心中保留他們過往的作為。」(原文為:互鄉難與言,童子見,門人惑。子曰:「與其進也,與其退也。唯!何甚?人潔己以進,與其潔也,不保其往也。」)
對於孔子的答覆:「予所不者,天厭之!天厭之!」存在著一些不同的解釋。許多人認為是:「我所作的若有什麼不是,天會厭棄我的,天會厭棄我的。」這就同〈孔子世家〉一般只把這段文看作孔子的自我辯解,如果真是這樣,孔子當說:「予有不者,天厭我!天厭我!」
從蕅益大師註與江謙補註中,可以想到,孔子所說的意思是:「我所不同意的是,上天厭棄這個人!上天厭棄這個人!」孔子不認為斷然否定造作惡事的人,而不予以自新的機會是合乎於道的。
南子為何要見孔子?如果是為了了解孔子的政治理想、治國方針,應該與衛靈公一同見孔子。為何孔子接受於衛靈公不在時見南子?
我想,是因為南子尊敬孔子的智慧與人格,有事求教於孔子。南子活在權力鬥爭、愛欲物欲的暴流之中,心中定有許多不安與煩惱。子路的不悅,是賢人義正;孔子見南子是聖人道大。
《史記》所言不當,而後人更放縱邪念毀謗先聖。印光大師曾問皈依弟子李炳南(雪公)居士:「現在人不念孔子書了,你們山東人對於孔子還尊敬否?聽說有編劇毀謗孔聖,真有此事嗎?」雪公不敢隱瞞,將魯人某校長編了《子見南子》新劇內容說個大概,雪公說完後,印光大師沉著臉,半晌才微微嘆一口氣說:「人心如此,天下大亂恐不久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