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https://news.wearn.com/c1250186.html

2022年升息年,銀行股賺翻,但配息卻欲振乏力,除了股債未實現評價虧損外,事實上,還有一項關鍵指標,也牽動了配息實力。該項指標就是「普通股權益比率」。配息與否及普通股權益比率,這兩者之間到底有何關係?

銀行業有三大資本適足率,普通股權益比率、第一類資本比率、資本適足率,法定標準各是7%、8.5%及10.5%;若還是六家「大到不能倒」的銀行,資本要求更高,需在2025年分別各達到11%、12.5%及14.5%。

普通股權益比率是配息空間關鍵

銀行主管解釋,當銀行業配息時、會吃掉淨值,這三大比率都會同步走低,但最關鍵是,除了普通股權益比率,需得是股東掏「真心白銀」出來增資外,其他兩個資本比率,都可透過銀行發行債務型(如發債)工具來提升。

換言之,在大股東未掏錢增資前提下,當銀行業想加碼配息時,普通股權益比率減少的幅度,可能會較另外兩個資本比率還要來得大。若普通股權益比率是落在7%法定邊緣者,就會大舉壓縮配息空間。

例如台企銀2022年稅後純益101億元、年增近一倍,就算扣除2022年底其他權益負數(股債減損)37.7億元後,最大配息額仍高達33億元,但最終台企銀公告配發給股東僅有8.02億元現金,每股僅配發0.1元,與上年度相當。

最大關鍵就是,台企銀2022年底的普通股權益比率僅7.89%,是38家本國銀行中最低,一旦加碼配息,普通股權益隨時可能會掉到7%的法定「臨界點」,恐又有增資壓力,自然減少配息。

 

配息指標惡化 壓縮國銀配息空間。

 

據金管會2022年底統計,全體本國銀行平均普通股比僅剩11.05%(剔除性質特殊的輸銀和純網銀)年減0.84個百分點,是2017年來的六年同期新低紀錄,有18家、約半數銀行的普通股比率都低於11.05%,配息指標惡化,壓縮了今年國銀配息空間。

 

 

 

若以是金控旗下的子銀行,普通股權益比率高低,則牽扯到能上繳多少現金給母金控;若普通股權益比率愈高、自然能上繳的多,母金控也較有餘力可多配息。

那麼,若子公司都不上繳了,母金控還能配息嗎?答案是:可以的。

一家金控主管解釋,子公司上繳多少現金給母金控,僅是影響母金控配發股息的「現金流」,上繳的多、可讓母金控減少對外舉債借錢,但與母金控配息能力較無關係。

金管會不樂見金控借錢發股息

金控與各子公司「各有各的帳」,金控配息能力依舊回歸到未分配盈餘、當年度獲利和股債評價減損與否,若金控帳上仍有盈餘可以配,就算子公司都不上繳現金,金控仍可以借錢發股息。

只是,當子銀行要顧及自己的普通股權益比率、減少上繳現金,母金控若依舊想發股息,可能就得對外借錢,將會拉高母金控的雙重槓桿比和負債比。

依金管會規定,金控雙重槓桿比需低於125%、負債比需低於30%。

過往金管會並不樂見金控借錢發股息,加上今年利率驟升,借錢的利息支出成本墊高,又會拉高負債比,借錢發股息是否划算,各金控也得多思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gniksong 的頭像
    gniksong

    有機小松的部落格

    gnikso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