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林倖妃 出處:天下雜誌 465期 2011/01
「十八趴」和「公務員調薪」引發爭議,點燃一缸子人的怒火。然而,問題並不在公務員,而是背後的社會結構和階級僵化。
一場風暴正在醞釀中。新年才開始,歐美國家的公務員就在冷冽的寒風中「剉著等」,眼巴巴看著急於改革財政的政府,手上那把亮晃晃的裁員大刀,不知何時會砍到自己身上。
不約而同地,台灣最近也把焦點集中在公務員身上。雖然台灣公務員顯然較受「禮遇」,但在其中煎熬的滋味,也夠讓他們心裡七上八下。
政府作為無法澆熄人民怒火
先是俗稱「十八趴(十八%)」的「退休公務人員公保養老給付優惠利率存款」制度,引發爭議,點燃一缸子人的怒火;緊接著,總統馬英九又拋出要行政院研議為公務員加薪。
為了滅火,府院黨達成排富共識,十八趴的比例不動,但領月退休金的特任官優惠存款金額設定上限,從原有的新台幣三三三萬元降到二○○萬元;行政院長吳敦義在接受《天下》專訪時也透露,「讓企業先調漲薪資,政府不必帶頭衝鋒陷陣。」間接為公務員的「薪情」定了調。
但政府的「有感回應」,為何仍無法消除人民的怒火?
顯然當下的台灣,有兩股力量在相互拉扯。一股是要照顧公務員的「雇主」—— 也就是政府,另一股卻是「政府的雇主」—— 納稅人。
要到二○二○年十八趴真正走入歷史,依照退撫新制聘用的公務員,所得替代率才會降到七○%,「但仍比合併勞退新制和勞保年金後的一般勞工所得替代率 四○.八%,高出許多(因勞保投保薪資最高額度為四萬三千九百元),」研究中指出,OECD國家的平均退休所得替代率則是四八%至七三%。
然而,為支應十八趴的利息,政府也承受極大財政壓力。二○○三年中央每年要多籌一二五四億元,到二○○九年更暴增到一三六八億元,地方政府也高達五三三億元,肩上的擔子並不輕。
而這些最後仍是從納稅人口袋中掏錢。「憤怒的情緒在民間早就在發酵,」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秘書長高茹萍認為,只需要一根小小的火柴,就會點出更大的火。
公務員調薪和十八趴,適時成為點火的「觸媒」。「若是現在景氣好,對公務人員調薪或十八趴,民眾哪感受得到。但現在我們只看到房價漲、樣樣漲,基本工資才漲六百元,國家舉債已到上限,」她不解地反問,對公務員還這麼優惠?
政府該做的不只是檢討十八趴,台灣勞工陣線聯盟秘書長孫友聯認為,這其中牽涉的是國家資源分配問題,尤其是青年就業和國民的老年經濟安全。若政府認 為七○%的所得替代率才能讓公務員過有尊嚴的生活,他接著說,對於退休所得普遍偏低的勞工,更應該從福利制度上給予支持,才能真正達到重分配的效果。
政府一心要「照顧」八十萬的軍公教人員,卻可能惹惱了他後台真正的「老闆」,超過五百萬還在苦於無感復甦的納稅人。
事實上,問題不在公務員,而是背後的社會結構和階級僵化。「這不只是民眾感受問題,而是觸動社會核心價值,」一位不願具名的學者一語道破。
研究社會階級的中研院社會所研究員林宗弘分析,二十歲到四十歲的青壯年族群,薪資在過去十年沒有成長,創業門檻拉高,流動的機會大幅減少,政府還要增加公務人員薪資和十八趴優惠,對一般人來說,相對剝奪感非常強烈。
不只是讓人「感覺」不公平,數字也描繪出真相。根據主計處的資料,若加計薪資、退休金、保險等,公務人員二○○五年的平均勞動報酬遠高於民間部門。 以中央政府的受雇員工來說,一年的勞動報酬高達一七七萬元,○七年更到一八○萬元,相對民間的工業及服務業卻僅有五九.六萬元,相差近三倍之多。
中央政府員工即使不計入退休金,勞動報酬也有九十萬元,和民間最好的金融保險業八十九萬元等量齊觀,躍居各行各業之冠。
納稅人共同撐起金飯碗
以退休後所領得退休金和薪資相較,政府對公務員的照顧令人稱羨。研考會在○八年的委託研究中,以具有三十年資歷的非主管退休人員為例,月退金加上公 保養老給付優惠存款利息,所得替代率可以高到一○四到一一五%,代表正在付出勞力努力工作的人,比退休的人領到更少的勞務報酬。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