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麩質是一種存在大麥、小麥、黑麥等穀物中的一種特殊蛋白質

https://www.uho.com.tw/article-53940.html

麩質過敏指的是「乳糜瀉」此種遺傳性自體免疫類疾病。 乳糜瀉是因身體對小麥、大麥、黑麥、高梁屬植物及玉米等植物中的醇溶蛋白敏感,引起自體免疫反應而攻擊關節、皮膚甚至小腸等部位 身體發癢、關節處疼痛、腹脹、腹瀉及小腸受損等都是常見症狀,所以乳糜瀉病患易有不明原因體重減輕、營養不良等外顯特徵。

麩質是一種存在大麥、小麥、黑麥等穀物中的一種特殊蛋白質,可以增添食物的筋性及黏性,賦予食物豐富的口感。

https://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66026

 

現在台灣坊間也可見到無麩質的米精、麥精等副食品,長庚兒童過敏氣喘中心葉國偉醫師表示,若媽媽會擔心,可以考慮添購,雖然國人發生麥類過敏的機率不高,不過也可減少接觸到一個高過敏性物質的機會。

愛吃麵包 會對麥類過敏?

台灣人近年來飲食西化,愛吃麵包的人愈來愈多,不過台大醫院小兒部過敏免疫風濕科主治醫師江伯倫指出,一般而言長大後發生過敏的機率並不大,從免疫系統的角度來看,應該是吃愈多,對該食物的耐受性愈強。

 

日常生活中含有麩質的食物幾乎無所不在,舉凡從早餐吃到的三明治、麵包、饅頭,到午晚餐的麵食、水餃、Pizza、餅乾、蛋糕,包含連調味料當中的醬油、沙茶醬、豆瓣醬,甚至是啤酒、威士忌、黑麥汁等發酵酒、飲料皆潛藏麩質地雷,可能正在無形中傷害腸道健康。

 

由於麩質蛋白無法像其他蛋白一樣,在人體腸道裡完全分解成小分子胺基酸,而是會保留由幾個胺基酸組成的小片段「多肽」,這些多肽在某些人身上會引發過敏反應,而誘發體內慢性發炎、免疫反應,讓身體開始出現各種症狀,卻因為臨床症狀多樣容易被忽略,民眾根本不會聯想到是因為麩質過敏所引起的問題。

本身對麩質沒有過敏,吃不吃麩質有什麼差異?

當腸道長期在慢性發炎的狀態,易讓人感到腸胃有不適的症狀,像是易脹氣、拉肚子、便秘、腹瀉、腸躁症等,同時腸腦軸線相通也會影響大腦系統,容易誘發頭痛、疲倦、腦霧、憂慮、焦慮等症狀,甚至出現濕疹、關節痛、失眠等全身性的問題。

莊譓馨建議,若想知道自己是否對麩質過敏,可透過「急慢性過敏源分析」以及「腸道功能健康評估」等相關檢查,藉由糞便以及抽血來瞭解自己的過敏原。

不過,莊譓馨也提醒,並非只有對麩質過敏者需要避免麩質攝取,一般民眾也可以少吃麩質食物,因為麵粉很容易震盪血糖,提高罹患各類疾病的風險。

 

另外,自體免疫疾病患者、兒童也應少碰麩質,因小朋友免疫力尚未發展完全,吃進麩質後會破壞腸道健康,過去在整合醫學門診中遇到不少自閉、生長遲緩、過動的孩子一旦開始控制麩質攝取,發現兒童在專注力、反應能力都有明顯進步。

麩質(Gluten)又稱作麩質蛋白、麵筋、小麥麩質、麥膠,是存在於常見麥類(例如:小麥、大麥、黑麥、及部份燕麥)中的蛋白質,主要是由麥穀蛋白(Glutenin)與醇溶蛋白(Gliadin)所構成的。這兩種成分讓麥類製品富有延性與彈性,常見含有麩質的食物包括麵條、披薩、啤酒、麵筋、麵包、蛋糕等。

這種蛋白質中獨具的化學性質,能在添加水後彼此結合,成就現今所見的糕點、麵包及麵食。其常見特徵是以多種脯氨酸和谷氨醯胺的殘基存在,使它們對消化道的消化作用具有抗性。攝取這些蛋白質,將導致腹腔病患者小腸隱性的炎症萎縮和增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gniksong 的頭像
    gniksong

    有機小松的部落格

    gnikso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