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https://www.ner.gov.tw/programSchedule?channel=5
https://pansci.asia/archives/45927

第四十分鐘  「鋼琴詩人」王俊傑金曲獎台語歌王

20240413早上八點教育電台青春嶺節目

以前傷心的老歌,它的節奏也都不會太慢,二三十年前有首「風飛沙」……思念故鄉也情歌,其實速度也不會太慢,諸如此類的情歌,明明是很傷心的情歌,傷心的情歌速度一定是慢的嘛!我也曾對這種事情好奇,它應該要很慢的啊!怎麼唱得那麼快?我曾問過有位前輩的編曲老師,他給了我一個很棒的回答,他說那個時代,四五十年前的台灣,大家都很辛苦,都是在努力地讓自己生活變好,那是大家在拼命的時代,心裡都很累、很苦。唱歌或聽歌,不就是要把自己的心情做一場宣洩,大家都很艱苦、歹命了,那我們的歌也同樣的很慢,很可憐,那不是要叫大家去跳海嗎?所以就不要那麼悲情的。

日治時代戰後的老歌,就真的很苦,那時候的人,真的需要「哭調」唱抹煞,那時戰後真的很苦,心裡苦生理苦環境也苦,也要哭一哭才會煞,是生活苦,大家就要宣洩。

這番說詞,在我看來,好像也沒什麼「道理」!

其實,悲傷的音樂不是如我們想像,只會帶來負面的感受;反之,來自日本東京藝術大學(Tokyo University of the Arts)、RIKEN Brain Science Institute研究團隊的Ai Kawakami和他的同事們發現-其實聽悲傷的音樂,也許能激發聽者的正向情緒。而相關的研究成果發表在「開放取用」(Open-Assess)的期刊《Frontiers in Psychology》。

實驗流程

Kawakami和他的同事們總共訪談了44位自願的受試者,其中包括專業的音樂家及非專業的普通人士。實驗過程是請他們各聽兩首悲傷的古典樂(Glinka’s “La Séparation” in F minorBlumenfeld’s Etude “Sur Mer” in G minor)以及一首快樂的古典樂(Granados’s Allegro de Concierto in G major)。聽完後,再請受試者們用一組指定的詞彙,來判斷他們對於音樂的感受及描述聽完之後的情緒狀態。

實驗中,為了避免「快樂古典樂」帶來的「快樂效果」,並不是來自於歡樂的大調,因此將小調的曲子調整為大調播放、大調的曲子改為小調播放,以平衡實驗結果。

實驗結果

研究者發現結果其實有點矛盾!當受試者們真正在聽悲傷的音樂時,反而這些音樂並不如原本他們感覺到的如此具戲劇張力、不浪漫或愉悅的。

「整體而言,悲傷的音樂會激發聽者的悲傷情緒,而這種悲傷的情緒應該被認為是一種讓人不舒服的情緒才對。但假設悲傷的音樂只會讓人覺得不舒服,那我們應該不會聽才對啊!」研究者在發表文章中如此寫道。

「讓人感覺的悲傷的音樂,其實同時給人浪漫又傷心的複雜感受。而且不管聽者的音樂素養如何,他們都可以同時感受到這些看似彼此間相互矛盾的感受。」

跟日常生活我們體驗到的悲傷情緒不同,從藝術中感受到悲傷,其實讓我們感到愉悅。或許是因為來自真實生活裡的悲傷情緒,對於我們的安全感(safety)可能造成威脅,但來自藝術中的並不會。因此,研究者推估,聽聽悲傷的音樂、或從藝術中感受悲傷的情緒,也許有助於我們處理生活中真實出現的負面情緒。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nikso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