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https://read01.com/dExB0Ro.html

擔任過史館檢閱的南宋學者黃震說過,「凡看衛霍傳,須合李廣看。」意思是說,讀衛青和霍去病的傳記,得對照李廣傳才品得出味道。為什麼呢?「衛霍深入二千里,聲振華夷,今看其傳,不值一錢。李廣每戰輒北,困躓終身,今看其傳,英風如在。史氏抑揚予奪之妙,豈常手可望哉?」黃震為衛霍兩人抱不平:衛霍出塞二千里,聲威振華夷,但是讀他們傳記,覺得不值一錢。李廣每戰必敗北,一輩子在戰場上都表現平平,在傳記中卻是英雄氣概,風骨剛健。史家褒貶揚抑的筆法,豈是常人能及?

朱子《語類》〈歷代一〉言道:「司馬遷才高,識亦高,但粗率。」

https://tcinfo1225.blogspot.com/2014/04/blog-post_4024.html

https://ctext.org/wiki.pl?if=gb&chapter=575917

聖哲畫像記·曾國藩

左氏傳經,多述二周典制。而好稱引奇誕,文字燦然,浮於質矣。太史公稱莊子之書,皆寓言。吾觀子長所為《史記》,寓言亦十之六七。班氏閎識孤懷,不逮子長遠甚。然經世之典,六藝之旨;文字之源流,幽明之情狀;燦然大備。豈與夫鬥筲者爭得失於一先生之前。妹妹而自說者哉?

左丘明作《左傳》解釋《春秋》,多記述東西二周的典章禮制,但喜好引述離奇怪誕的事情,辭采華麗可說超過了實質。司馬遷稱《莊子》內容都是寓言,我看子長所寫的《史記》,寓言也佔了六七成。班固在才識與抱負方面,比子長差的遠,但是對於治世的典章,《六經》的主旨,文字的源流,天人之間的事情,敘述得非常詳備。這豈是那些才器短淺,在一先生面前互爭得失,而自滿自悅的人所能相比的呢?

宋代朱熹的見解與裴駰「時有紕繆」的看法略同,他認爲 「司馬遷才高,識亦高,但粗率」不僅充分肯定了司馬遷的才識,也揭示出 司馬遷撰史粗率的缺點。朱子更是開宗明義地講:「司馬遷才高,識亦高,但粗率。」又說:「太史公書疏爽,班固書密塞。」講得都很中肯,有見地。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nikso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