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最令人大惑不解的,是劉邦與蕭何一席之談後,何以肯為旗下從未帶兵無名低級軍官齋戒沐浴,設壇拜帥?即使是昔日名將,一方之雄劉邦未必甘而為之,且將麾下眾將歸其指揮調度?如果說只因口才而說服劉邦,實不敢相信,應有更強力原因。若蕭何說出韓信根本是韓王血脈,早受文武教育,故月下追回。如蕭何說出韓信身世秘密,使劉邦動心,拜之為大將軍,則理由充分之極。
筆者有此推論,原來同時代有兩個韓信,為免混淆,另一韓信史稱韓王信,傳曾為楚國「質子」。所謂質子是皇室血脈,居外國為人質。若兩國交惡,即殺質子,齊桓公晉文公便曾為質子。漢朝多次公主出嫁匈奴和番,不少出嫁和番者非皇家公主,實由宮女代替,匈奴欣喜接收如儀。當時沒有照片,存心把質子掉包假冒,外人難以發覺。
兩個韓信與質子問題
筆者猜想點兵韓信本為質子,自幼受宮廷良好教育,學得一身本領。質子掉包後,自己留落楚國,亭長讓其寄食亦見特殊背景。韓母之塚氣勢非凡,而鄉中無父墳,無祖墳,肯定為外來者。韓信初期應有餘資及下人照顧生活,後金盡無以為繼,只餘一劍,求食度日,方展開多姿多彩不凡的一生。
韓信甘受胯下之辱,或更反證其尊貴身份,一介王孫,高貴自傲,不屑與市井相爭。若一生苦學,竟一時意氣,死於市井之手,何其不智?故甘心受辱,免空負一生本領,乘時而出,方是智者所為。後韓信果然吐氣揚眉,不負所學。至於身世真相如何,有待史家考證了。
按:韓王信是戰國時韓國襄王庶孫。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