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ww.businesstoday.com.tw/article/category/183008/post/202108190009/%E4%BB%967%E6%9C%88%E6%BA%96%E7%A2%BA%E9%A0%90%E6%B8%AC%E3%80%8C%E9%8B%BC%E9%90%B5%E7%86%94%E6%96%B7%E6%B5%B7%E9%81%8B%E7%BF%BB%E8%88%B9%E3%80%8D%EF%BC%81%E5%A0%B1%E5%83%B9%E6%BC%B2%E6%A5%AD%E7%B8%BE%E5%A5%BD...%E7%82%BA%E4%BD%95%E6%88%90%E9%95%B7%E8%82%A1%E9%81%94%E4%BA%BA%E5%8D%BB%E8%AA%AA%E6%99%AF%E6%B0%A3%E5%BE%AA%E7%92%B0%E8%82%A1%E9%82%84%E6%9C%83%E5%86%8D%E5%B4%A9
一切就在7月15日的18034畫上句點,一路修正至今。附圖的鋼鐵、航運與半導體指數清楚顯示,大盤的高點就是半導體的高點,而鋼鐵與航運甚至六月底即見到高點。大家都會問:業績不都很好?報價不是還在上漲?往下我來談談。
這一大波段的漲價缺料有三個主要原因,疫情、美中衝突以及趨勢需求成長。疫情佔據最大成分,疫情打亂企業原可以掌握的計畫,先是過於保守,不足而後才急起追趕。
疫情使以原物料為主,零組件為輔的供應體系失序,無法達到疫情前的正常供應量,而同業間的競相擴張,進一步使上游各色的「料」一時之間無法滿足需求,漲價的以價制量便普遍散開。銅、鎳、鐵礦砂到半導體之記憶體、MCU等,概皆因此大幅漲價,再透過上下游層層轉嫁,越下游越受苦。
美中衝突下,中國要「去美化」,美國要「去中化」,導致台廠單向的受惠甚至左右逢源,這部分漲價未必很大,但轉單效應極為明顯。
半導體從不少具競爭力的IC設計到晶圓製造與相關設備、材料,業績能「爆好」,例如一個月獲利相當以往一年,好這麼久,股價以數倍翻漲,皆受惠於此。傳產裡以跟中國競爭,進口至美國的鋼鐵業,受惠較為明顯。
漲價不是沒有來自實質需求的增加,新興的明星產業如Mini LED、5G應用與電動車,市場持續成長自會帶動對原物料與零組件的需求。另外當拿不到料時,科技業最明顯的會重複下單,產生所謂的假性需求,日後會是拖垮行業的稻草。
疫情還未真的過去,所以漲價的潛在因素仍未消除,但為何7月4日筆者一談「鋼鐵熔斷海運翻船」,它們就真的崩了?景氣循環的報價或業績與股價如何對應?股價又是如何評價呢?
我在著作中談過我當年如何判斷國巨的高點與走勢預測,大凡業績持續往上時看增速,一旦漲價幅度或業績成長幅度明顯趨緩,即使還在上升,即說明股價已接近高點。
其次對業績的預測預期有無更樂觀的看法,例如海運股年初都說可以賺1至2個股本,幾個月後又被上調至30元以上,當然有推升動能,但後繼沒有更激情的故事,股價漸漸就疲乏。
更怕的是明明公佈業績很優,也還有樂觀訊息充斥,但股價顯得利多不漲,甚至利多出盡而下跌,這些現象都不對勁。其他如股價高檔籌資、大股東申報轉讓或技術型態的輔助判斷都極重要。
若一定要論股價是否合理,我在國巨為市場喊出賺100元時,提出過最多只能給到5倍左右的本益比,所以當時認為500元尚且合理,超過都屬非份之想。
最近機構法人對海運股的論戰同樣適用,若真的賺個30元,最多也就給150元目標價,也確實有法人看法跟我一樣。不過景氣循環股的獲利預測有個盲點,總會用最樂觀的假設推估全年,而實際上達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