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ww.taiwannews.com.tw/ch/news/4132018
股市現在最熱門的日常生活用品通路股,當屬寶雅(5904),近期每股最高曾達660元,下一個生醫通路股大樹(6469),有可能成為第二個寶雅嗎?令人好奇,值得研究。
不要低估寶雅店中那些不起眼的美妝或日常用品、零食,毛利率高達44.79%,營業利益率18.4%,稅前淨利率18.03%,資產報酬率3.29%,股東權益報酬率17.37%。利潤豐厚,一點也不輸給科技公司。在財務方面,寶雅資本額9億7685萬餘元,資產總額224億5023萬餘元,負債總額181萬4993萬餘元,資本公積加保留盈餘33億2345萬餘元,每股淨值44.02元,財務狀況良好。
寶雅近年獲利成長相當快速,股利也亮眼,近4年每股獲利及股利分別是:2016年EPS12.13元,現金股息10.8元;2017年EPS14.63元,現金股息13元;2018年EPS17.05元,現金股息13元;2019年EPS19.31元,現金股息15.75元;2020年前3季EPS16.17元,季增72%,年增37%,盈餘增加相當可觀,花旗環球證券給它的評價是「買進」,合理價格訂在765元,遠比現在580元左右價位高。當然,投資人給它的股價也是節節攀升,從2014年7月31日的175元,到去(2020)年最高價660元,有耐心追蹤的投資人,獲利之豐厚,恐怕不下於現在熱門標的台積電。
至於大樹,近幾年在生醫通路股中,展現強烈企圖心,快速崛起,逐漸受到投資人重視。大樹資本額6.13億元,營業毛利率24.92%,營業利益率2.36%,稅前淨利率2.50%,資產報酬率0.92%,股東權益報酬率3.02%。財務狀況是資產總額57億1756萬餘元,負債總額42億7525萬餘元,資本公積加保留盈餘8億9093萬餘元,每股淨值26.89元。
大樹近4年獲利及股利分別是:2016年EPS3.57元,現金股息1.3元,股票股利1.5元;2017年EPS3.36元,現金股息1.639元,股票股利0.91元;2018年EPS3.01元,現金股息1.3元,股票股利1.291元;2019年EPS3.25元,現金股息0.983元,股票股利1.763元。去(2020)年前三季EPS2.61元。
投資人如果持有大樹5年,前4年可以獲得現金股息5.222元,股票股利5.464元,至於今年股利仍未定,但是,一張股票可以在4年中,股數增加54.64%,現金5.222元,也是不錯的投資報酬率,所以投資人回報的股價是從2016年3月31日80.2元,漲到去(2020)年最高117元,後續股價表現,就要看公司業務績效了。
大樹從2014年上櫃以來,許諾5年大幅展店,2020年將達到200家以上,如今它做到了,但是全台藥局6千家,單店服務人數低於4千人,早已是高度飽和及競爭,為什麼它敢挑戰群雄?其實是運用運用進入資本巿場後之形象,以及易於取得資金之優勢,將藥妝通路整合藥局、保健食品、醫療照護、婦嬰用品,全部包涵,其中以保健食品毛利率最高,達到46.56%,處方箋藥品利潤最低,只有15 .25%。
不過前5年對大樹的挑戰相當大,不但各種品項產品談判空間無法如同寶雅,隨著需求増加,能夠大幅壓低成本,兩種商品性質完全不同。由於消費者對醫療保健用品之品牌信任與依賴度非常高,供應商相當堅持價格,造成議價空間非常有限,且人事成本因藥師等各項費用,均遠較一般消費品銷售人員成本高太多,再加上即使有200家零售據點,但是在整體藥局比例,仍然只有3%,店數成長雖大,可是談判話語權,仍然相當有限。
由於前期投資成長快速,各種成本高,造成大樹營益率連續4年下滑,從2016年的3.6%下降到2019年2.16%,但是在2020年第3季,回升到2.46%,如何管控成本,提升高毛利率品項銷售,足以影響未來公司獲利及發展,將是大樹最大挑戰,否則長期營益率偏低,對大樹企圖成為生醫通路界的寶雅非常不利。
大樹現在立下未來5年,在大健康產業要達到「四千」,即千人、千廠、千面、千店,4大核心目標,是否能夠成功,關鍵影響就是營益率問題。在未來的發展上,大樹將轉以較小店面的社區店(300家),與策盟店(500家)為主,如果能夠成功,在生醫通路上,將有重大突破。
為提高客戶來店率,大樹與日本第二大連鎖藥局SUGI合組戰略聯盟,攜手擴展亞洲市場,以店中店、店中櫃方式,引進SUGI旗下300多種產品在台灣販售,至於中港澳市場,仍在討論中,但是要在全台至少150家店中,先行推出日本新藥妝產品搶市。
大樹究竟有沒有機會成為生醫通路的寶雅,投資人其實只要追蹤每季公告的營益率,是否成長,就可以了解業務發展及獲利情況,再決定其投資價值,且讓投資人驗收它未來發展成果吧!
關於作者
作者溫潤身,曾任財經媒體資深記者,後任職知名證券業主管逾十年,長期研究財經(金)議題及產業分析,堅守紀律,目前退休深居山林、料理美食,時而提筆評論時事建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