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https://www.bestwise.com.tw/current/post.aspx?ipost=3149

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90130000368-260205?chdtv

https://m.ctee.com.tw/focus/jrdc/204270

避險利益

避險成本

外匯價格變動準備金

遠期匯率預售美元

遠期外匯契約避險

http://www.ib.ntu.edu.tw/jdhwang/files2/%E4%BB%A5%E9%81%A0%E6%9C%9F%E5%A4%96%E5%8C%AF%E9%81%BF%E9%9A%AA%E7%9A%84%E6%88%90%E6%9C%AC.pdf (外匯避險成本-在說什麼?看不懂)

https://joejoeyourmoney.pixnet.net/blog/post/109124281-%E5%A4%96%E5%8C%AF%E9%81%BF%E9%9A%AA(外匯避險-還是不懂)

http://www.taifer.com.tw/taifer/tf/044004/39.htm

2017年新台幣兌美元匯率勁升8%的幅度,使台灣壽險業面臨極大的匯兌損失壓力。由於壽險公司有很大部位資金配置在國外資產,當新台幣升值時即會產生匯兌損失2017壽險業未避險前匯兌損失達新台幣6,488億元,扣除同時間避險利益4,568億元及收回159億元的外匯價格變動準備金後,全年匯兌損失高達1761億元。2018年首季,新台幣延續升值走勢,兌美元匯率共升值了2.5%,未避險前匯兌損失為新台幣2,050億元,扣除避險利益1,426億元及收回32億元的外匯價格變動準備金,首季匯兌損失也高達592億元。

2018年第二季起,國際美元重拾強勢走勢,新台幣兌美元匯率轉升為貶,由29.1(NTD/USD)貶至10月底的31.96(NTD/USD),累計2018年前10月的新台幣轉貶了3.75%的幅度。照理說,新台幣貶值對壽險業海外投資部位應該有利,但金管會所公布的資料卻讓市場失望了,壽險業的匯損竟不減反增,2018年前10月累計淨匯損已達1,782億元,甚至還高過2017年一整年的淨匯損金額,呈現新台幣貶值,匯損卻反而增加的奇特現象。

新台幣升值造成壽險業匯損,大家應該都可以理解;但新台幣貶值怎也會造成壽險業產生這麼高的匯損數字呢?從金管會公布的資料可知,2018年前10月,壽險業未避險前的確產生了3,543億元的匯兌利益,但在避險部位上卻出現高達5,075億元的損失,加上提列外匯價格變動準備金250億元後,就產生了1,782億元的淨匯損。由此分析,我們就可知道真正原因,關鍵就在壽險業「過度避險」的部位了。

壽險業從事海外投資,通常都會同步進行避險操作,如使用遠期外匯契約或換匯交易等。由於新台幣於2017年強升8%的幅度嚇壞了壽險業,加上2018年首季新台幣延續升值走勢,為了避免匯損金額擴大,壽險業紛紛調高避險比重,從201770%提高到2018年的81%,致使避險成本大幅增加。以遠期外匯契約避險為例,假設避險當時新台幣即期匯率為29.6(NTD/USD)6個月期遠期匯率為29.1(NTD/USD),若壽險業要規避海外投資部位的匯率風險,通常會以當時的遠期匯率預售美元,若契約到期時,新台幣即期匯率仍為29.6(NTD/USD),原海外資產雖無匯兌損益,但其遠期外匯契約卻會有0.5(NTD/USD)的匯損,此即避險成本。因此當壽險業加大避險力道時,就會產生避險成本大增的情況,加上新台幣貶值還需要同步提高外匯價格變動準備金,而形成新台幣貶值、匯損不減反增的奇特現象。

舉例:

假設三個月後對美元有需求,但又擔心到時台幣走貶,需支付更多台幣購買美元。此時可與銀行簽定三個月後到期的預購美元無本金交割之遠期外匯交易,議定價格為 34.80,倘若三個月後到期時,新台幣匯率貶值到35,屆時每一美元就可以賺到新台幣2角的匯差利益

以預購一百萬元美元為例:
US$1,000,000×34.80NT$34,800,000
到期如貶到35  
US$1,000,000
×35NT$35,000,000
獲利為NT$200,000
到期時,您不必準備新台幣3,480萬元的現金去做本金的實物交割,可以直接從銀行收到匯率差價,合計新台幣20萬元,即:(35-34.80)×1,000,000 =200,000。同時,也可以鎖定匯率成本在34.8元。規避掉台幣貶值到35元的風險。

當避險成本高於2%時,每月固定提存比率由萬分之5拉高到萬分之6,今年元月即開始適用,一年估計可多提43億元,同時每月可沖抵及額外提存的比重也從50%提高到60%。

壽險業去年匯兌成本達2,309億元,創下新高,雖然整體壽險業的外匯準備金餘額去年底也已拉高到560億元,主要壽險公司仍是覺得避險成本高得不合理,希望向金管會爭取快速充實外匯準備金,有更多金額可以沖抵匯損,才能在2019年可更機動打開未避險部位,即主要降低用無本金遠期外匯(NDF)避險的比重,有效減少避險支付的一次性成本。

由於大型壽險業者訴求要借用「第二桶金」,即死差利差互抵準備金、不動產增值準備金、保單停效準備金等,直接被金管會主委顧立雄「打槍」,強調不存在第二桶金,各項準備金提存都有其目的及必要,都必須留在帳上厚植體質,以因應未來各種風險或新制度。

顧立雄先前更建議壽險業有兩條路走,一是自己增提外匯準備金、評估時機減少避險比重,二是減少國外投資金額。

保險局29日火速核准新的「人身保險業外匯價格變動準備金應注意事項」,即同意壽險公會的提案,在外匯市場避險成本、主要是CS的成本逾2%時,就可啟動加速增提計畫,每月固定提存比率由海外投資未避險部位的萬分之5提高到萬分之6,即每年提存率拉高到0.72%,保險局表示,依據去年11月數字推估,一年可增提43億元。

由此推估,壽險業去年11月國外投資近新台幣16.3兆元,而未避險部位約3.6兆元,扣掉不用避險的外幣保單及國外股票等,估計壽險業整體避險比重約在7075%,部分壽險公司甚至拉高到89成,今年在CS已逼近3%、NDF更高的情況下,各公司都希望機動減少避險比重,若新台幣升值,即可能有匯兌損失,在損失金額的60%以內,可以拿外匯準備金來沖抵,如單月匯損10億元,即可拿準備金沖6億元,4億元算入損益。

2018年即將尾聲,壽險業回首這一年努力增加海外投資,想要抓住升息財,但以乎「白忙一場」。壽險業者表示,由於台美利差擴大,今年避險成本平均比去年增加1個百分點,等於一年避險費用多出800900億元以上,完全吃掉升息的利得。

壽險業者預估明年避險成本可能要33.5%,比今年再增加500600億元以上,但國外投資「腳步不能停」,投報率仍是比國內高、可投資種類也較多,不能負擔高避險成本的公司,恐怕就會「放棄治療」,與匯率對賭,即擴大海外投資不避險的部位,省下避險成本,但若新台幣突然升值,獲利恐會暴跌。

根據保發中心統計,到9月底壽險業海外投資金額正式突破新台幣16兆元,其中約有34兆元是外幣保單,即匯率風險是由保戶自行負擔,但是剩下約12兆元,就是壽險業者要負擔匯兌損失,最後是要給付新台幣給保戶。

壽險業者用傳統換匯避險(CS)比重約五成,另外用境外無本金遠期外匯(NDF)避險則約兩成,2017CS平均避險成本約1.69%,NDF則要1.71%,全年固定避險成本約在1,3001,400億元之間,已算相當「沈重」。

但今年因為台美利差擴大,CS的平均避險成本增加到2.6%,NDF則拉到2.77%,壽險業者分析,今年光是用在避險工具的成本就比去年增加至少800900億元,等於全年要2,1002,200億元,避險成本增加1個百分點,完全吃掉今年美國升息的利益,讓壽險業有種「白忙一場」的感覺。

今年新台幣匯率是從去年底的29.848元到9月底貶值到30.551元,據保險局統計,新台幣貶值,壽險業會有匯兌利率,前九月累計約2,188億元,但因為有避險,尤其NDF的評價損失,再加上CSNDF要付出的成本,前九月這部分成本累計達3,697億元,加上有匯兌利益就要增提外匯價格變動準備金前九月共達148億元,整個對抵後,今年前九月壽險業在匯兌上是付出1,657億元的成本。

10月新台幣對美元貶值1.36%左右,壽險業要增提外匯準備金,估計單月約70億元上下,且避險部位可能有評價損失,單月匯兌成本仍應有100200億元以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gniksong 的頭像
    gniksong

    有機小松的部落格

    gnikso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